台灣 動畫 新知新奇

[台灣] 從傳播理論看《哆啦A夢》霸凌爭議:看多了胖虎就會變胖虎?

2014-07-25大中華哆啦王

  《哆啦A夢》之前被部分民團質疑是「霸凌」卡通,希望 NCC 下架。這件事情讓許多人憤憤不平,NCC 收到的反應絕大多數是抗議 NCC 要將哆啦A夢下架的信函。但是,就理論層面來說,《哆啦A夢》劇情內有關於「霸凌」或「暴力」的描述,真的會影響小孩子的心理嗎?大陸「新華社」的記者俞菁還特地為此撰寫專文,以傳播學上的「涵化理論」來解釋《哆啦A夢》劇情可能造成的現象。

  《哆啦A夢》到底算不算暴力動畫片,孩子們長期觀看真的會助長校園暴力嗎?日前,此議題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哆啦A夢》甚至一度陷入禁播漩渦之中。

  在這部風靡半個世紀的動畫片中最受質疑之處在於,大雄常常受到胖虎的欺負,然後找哆啦A夢幫忙。這些情節在有的台灣家長和老師眼裡,會助長校園暴力,尤其是小夫配上胖虎,就像是校園幫派的翻版。家長們要求立刻禁播這部動畫片,甚至有網友認為,「如果長年看下來,小孩子恐怕就會變成大雄!」


◎《哆啦A夢》中的霸凌情節讓民間團體質疑。(網路圖片)

傳播學涵化理論:電視主宰意識源

  為什麼這些家長和老師會認為兒童長期觀看暴力動畫片就會助長校園暴力呢,其實他們的觀點可以用傳播學中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來解釋。該理論起源於上世紀 60 年代末期,以美國學者格伯納(George Gerbne)為代表。涵化理論認為,對於長時間看電視的觀眾而言,電視實際上主宰和涵蓋了其他資訊、觀念和意識的來源。簡言之,長時間看電視的觀眾的認知和行為都會受到電視節目內容影響。

  因此這些家長或老師認為《哆啦A夢》中的暴力情節會對小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是極為顯著的。他們認為小孩子的年紀尚小,認知功能發育並不完全,對事物缺少一定的判斷能力,容易模仿。當電視中出現暴力鏡頭的時候,孩子可能無法分辨出好壞,分辨出是否會對他人產生危害,更多的可能是覺得這些行為很好玩。

  但是是否真的如這些家長所想的一樣,小孩子看多了胖虎就會像胖虎一樣暴力,看多了大雄就會與大雄一樣軟弱?也許並不一定。


◎美國配音員受訪,認為胖虎是個講義氣的人。(Toei Animation)

《哆啦A夢》價值觀:尊重友誼非暴力

  涵化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審美、信念、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因為長期觀賞電視,將變得與電視上呈現的主流意見相似。但是事實上,喜歡看《哆啦A夢》的觀眾都能明白,在此動畫片中,暴力並不是其想表達的主流意見。東京申奧委員會選定哆啦A夢為特殊申奧大使,官方表示哆啦A夢展現出了日本的核心價值——尊重和友誼,認為它在全世界的成功有能力激勵年輕人追求自己的夢想。也許單純的孩子在觀看《哆啦A夢》的時候,注意到的並不是暴力,而是友誼。

電視效果仍有限 父母打罵更刺激

  其二,涵化理論似乎將媒體的作用過於放大,早前也有研究證實,大量觀看電視節目也許並不是導致觀眾制式化的反應,真正會影響個人態度形成的還是周圍的現實環境。也就是說,雖然小孩的認知能力有限,但是電視對其的影響力也是有限,況且小朋友不可能24小時在看《哆啦A夢》,也許爸爸打媽媽對一個小朋友產生的影響遠遠大於胖虎打大雄產生的作用力。這也正是能解釋,為什麼一派和氣、充滿溫情的台灣社會與台灣新聞節目上的「煽色腥」、政論節目上的罵罵咧咧是完全兩個世界。電視總歸是電視,跟現實世界還是存在差距,也許觀眾對電視節目和現實世界接收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吧。


◎哆啦A夢涉霸凌?日網友為胖虎抱屈。(中視新聞)

  最後,從娛樂媒介的角度而言,戲劇能夠吸引住觀眾的地方就在於「衝突」,觀眾愉悅感的來源很大一部分也是基於戲劇中角色的對抗行為,一旦有衝突或是對抗行為的產生,勢必就會有好人和壞人,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將一部戲劇中的壞人角色的戲份全部剔除的話,那想必這部戲劇應該很難賣座,更不用說風靡半個世紀了。

◎內文全文引用新華社專文〈台灣禁播《哆啦A夢》:看多了胖虎就真會成胖虎嗎?〉,作者俞菁。內文所有括號內之英文專名與副標題為編者所加,部分標點更動。

延伸閱讀[台灣] 華視的逆襲! 哆啦A夢加警語 新聞重批NCC
延伸閱讀[台灣] 《哆啦A夢》不適合孩童看?! 情節涉霸凌 民間團體籲自律

🚩我們的譯名以台灣哆啦A夢道具為主,香港多啦A夢法寶為副。[詳情]
🔔在Google News上追蹤我們或追蹤我們的社群,讓你哆啦A夢新聞不漏接。
作者:大中華哆啦王

是這個網站的創辦人。喜歡哆啦A夢,所以經常關注他的新聞,建立這個網站不知不覺就超過14年了。哆啦A夢總是能讓我不忘初心。

E-mail更多文章»

道具.法寶百科 (more)

哆啦A夢新聞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