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祕密道具博物館》翻譯問題,引發當地網友熱切注意。雖然日文漢字確為「道具」,但是香港 30 多年來已有翻譯為「法寶」之傳統,若粗暴地將其全盤修改為「道具」,許多人難以接受。
翻譯品質問題,由來已久。先不論香港,就台灣而言,幾乎遍地皆是拿日文漢字直接轉譯為中文的例子。拿《名偵探柯南:絕海的偵探》為例。「絕海」是甚麼?雖然是中文字,但想必大多數台灣人不了解「絕海」的意思。「絕海」實「遠海」也。其餘積非成是、生硬翻譯的問題,也所在多有。
拿用字來說吧!2012 年,台灣上映的哆啦A夢電影是《奇跡之島》。用的是「跡」這個字。但是在台灣,通常都是用「蹟」的。「奇蹟」不太有人寫成「奇跡」,是指奇怪的痕跡嗎?雖然理論上兩字通用,但「痕『跡』」跟「奇『蹟』」,民間用法在台灣其實是分得很開的。不過,由於「奇蹟」日文作「奇跡」,若直接引用日文原字「奇跡之島」,省事許多,LOGO 幾乎不用改就可直接套用。這也是為什麼在香港「《秘密道具博物館》翻譯事件」初期,許多網友樂觀的認為僅僅是代理商懶惰的關係,畢竟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
一個好的翻譯,應當是在不失被翻譯者的原意下,以適合於翻譯者民情、風俗、文化、地域性的方式所做出來的。2007 年在日本上映的《新魔界大冒險》,副標題在台灣被翻譯為「7 人魔法使」。這完全不合乎中文語法,顯然是直接轉化自老嫗皆解的日文字而來。「7 名魔法師」之類會是比較好的翻譯,但官方並未採取此番翻譯。直白地說,若將日文漢字直接修改為中文,還可稱為「翻譯」嗎?「移植」倒還差不多。
「翻譯問題,非一日之寒」。雖然,此次在香港受到注目,係因普通話與廣東話在香港早有矛盾,《秘密道具博物館》在香港似乎嘗試以普通話翻譯全盤替代廣東話的傳統翻譯,引起「以普代粵」疑慮;不過,它也打開了關於翻譯品質問題的壓力鍋。本站主張,好的文本應該不是「移植」式的嫁接,而是「適應」式的翻譯,也就是在尊重受翻譯地區歷史、文化與語法等方方面面差別之下,所作出的翻譯。完善翻譯,應不甚難;修改 LOGO,也是易舉,但長期以來,官方在譯名與翻譯的品質上,卻未有足夠之重視。本站呼籲,具備官方譯名命名權的單位,應嚴肅看待翻譯品質問題,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礎下,合歷史、合文化、合語法、合地域性的翻譯出最漂亮的文本。
延伸閱讀【深入研究】《大雄的秘密法寶博物館》香港版:細數「法寶」及「道具」出現次數 TVB播映及新映重映增修「法寶」字幕各不同(2022 年執筆專欄)
◎香港《電影多啦A夢: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館》三大爭「譯」。│哆啦A夢中文網製圖
香港電影翻譯事件🚩我們的譯名以台灣
(哆啦A夢、道具)為主,香港
(多啦A夢、法寶)為副。[
詳情]
哆啦A夢新聞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