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中文網/哆啦A夢新聞台 |
《多啦A夢》在任天堂推出的遊戲機 Nintendo Switch 平台上推出過不少遊戲。唯獨大家有否想過,用香港正式譯名「多啦A夢」在 Switch 的數位商店上搜尋遊戲並不會出現任何搜尋結果?甚至目前推出過的遊戲未曾出現過採用香港譯名的實體包裝?(按:於 2022 年 11 月 2 日推出的《牧場物語》新作,本文述及情況未有改變。)到底此異象是怎麼一回事,背後又會否有更巨大的原因,本站帶您一探究竟!
在任天堂香港官網要用「哆啦」去找「多啦」,充滿矛盾的搜尋結果。(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香港「行貨」實體包裝全用台版標記 包括電影聯乘、《牧場物語》等
目前於 Switch 平台推出的《多啦A夢》遊戲分別曾由 3 間不同的發行商推出。
最早出現的是 2019 年的《哆啦A夢 牧場物語》,由 BANDAI NAMCO(萬代南夢宮遊戲)發行,當中的繁體中文版就採用了台灣譯名「哆啦A夢」。而現有的兩部電影同名遊戲的繁體中文版則由 ARC SYSTEM WORKS(亞克系統)亞洲分店推出,同樣採用了台灣譯名。
《哆啦A夢 牧場物語》繁體中文版只採用了台灣譯名「哆啦A夢」。(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當中有趣的是,《大雄的新恐龍》中文版遊戲由台灣發行商推出,直銷到香港時送出香港電影發行商製作的港版限定口罩套作為遊戲限定特典,兩者拼在一起即可見兩地譯名明顯的差異。
採用了台灣譯名「哆啦A夢」的《大雄的新恐龍》中文版遊戲直銷到香港時有港版限定特典「多啦A夢」口罩套。(資料圖片,電玩直銷網)
與前述的遊戲不同,由台灣小學館發行的《哆啦A夢 樂學遊戲合輯》在遊戲中設有「台灣繁體中文」及「香港繁體中文」的切換功能。不過,即使在港版電子介面上的確有使用香港標記「多啦A夢」(註:「多」字不從口),唯「ひみつ道具」則被譯作「秘密道具」,而非香港通譯的「法寶」(相關文章)。
但無論是哪一款遊戲,實體包裝從來只有台版標記。
在香港銷售的《哆啦A夢 樂學遊戲合輯》實體包裝封面雖註明支援「香港繁體中文」,但只用了台灣標記「哆啦A夢」。盒底寫明遊戲的台灣進口總代理為「香港商任天堂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香港進口總代理為「任天堂(香港)有限公司」。(資料圖片,BOBO A SYSTEM)
任天堂官網「多啦A夢」查無結果 條目、圖片不相乎?
Nintendo Store(Nintendo eShop)數位商店為購買遊戲的平台,若然在香港介面搜尋「多啦A夢」,則不會有任何搜尋結果,用家只能透過搜尋台灣譯名「哆啦A夢」以找到遊戲。但是,Nintendo 的數位商店至今仍未在台灣開放功能,故此相信並不存在兩地用家共用同一介面的情況。
搜尋香港譯名「多啦A夢」的搜尋結果。(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截圖)
除此之外,使用全形字(「A」)和半形字(「A」)搜尋出來的結果亦完全不同,只有忽略「A夢」二字、只用「哆啦」二字去搜尋的話,所有結果才能一併顯示。無論如何,從測試發現,其後台資料庫似乎只以台灣譯名「哆啦A夢」紀錄所有相關遊戲。
搜尋台灣譯名「哆啦A夢」用全形字的搜尋結果,只出現四款學習遊戲。(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截圖)
搜尋台灣譯名「哆啦A夢」用半形字的搜尋結果,只出現兩款電影版遊戲以及《牧場物語》。(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截圖)
恐怕令香港用家最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們要使用台灣譯名「哆啦A夢」才能找到遊戲,但出來的圖片卻有用上香港的標記「多啦A夢」。
使用台灣譯名的「哆啦」二字在香港區數位商店搜尋遊戲, 可找到分拆發售的 4 款學習遊戲。該四款遊戲條目上全採用台灣譯名,宣傳圖片卻有顯示香港標記「多啦A夢」。(資料圖片,Nintendo Store 搜尋頁面截圖)
任天堂遊戲中文化的趨勢與翻譯取態
《哆啦A夢 樂學遊戲合輯》在中文化方面的處理方式雖然聲稱支援香港市場,但似乎力有不逮。即使遊戲內的設計已經開出版面支援港版,但遊戲實體印刷包裝、甚至給予店舖的宣傳物一概只用台版物料,或只使用一個忽略當地情況的中文「通版」。過往出現同類現象都似乎多是基於資源和成本考慮而致。
近年積極推展遊戲中文化的任天堂公司在這類事件早有前科,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將「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Pokémon)中的港、台角色譯名歸拼為一,取締了「寵物小精靈」和「神奇寶貝」兩個名稱,並由遊戲引伸至動畫。而另一遊戲的經典角色 Mario,中文遊戲都翻譯成「瑪利歐」,而港譯「瑪利奧」基本上已被消滅。
不過,由 Millennium Kitchen 開發、將於 7 月推出的 Switch 遊戲《蠟筆小新:我與博士的暑假》,宣傳指將設有台灣中文配音和香港粵語配音,角色亦似乎跟從兩地譯法,但未知兩個介面的用語是否相同。
在《蠟筆小新:我與博士的暑假》的官方網頁裡(台灣),角色介紹似乎並列了台版和港版的譯名。但據遊戲介紹以及對照日文名稱,他們應該是別世界的人物,而非主角野原新之助在春日部的朋友。這些登場人物都用了不少疑似國語諧音名字,例如最左面的角色本應為「風間(徹)」,而非「風見」(不過「間」和「見」在粵語並非同音);最右面的角色港、台譯名都為「阿呆」,粵語諧音變成「阿凱」;而國語則改作「阿袋」(「袋」和「呆」在粵語亦不同音);同樣原理,「妮妮」在台版變成了「霓霓」,港版則用「莉莉」。(資料圖片,2022 年 3 月截圖)
「多啦A夢」和「哆啦A夢」兩者都是正式的名稱,具同樣地位,改名至今亦近 25 年,有各自的出版物、商品、電影和歷史,甚至是個別註冊。隨著事態發展,亦令人不得不懷疑日後會否再出現如「寶可夢」式、以資源整合為前提的譯名歸併事件呢?當年「叮噹」和「小叮噹」改名,雖然普遍傳說是原作者的遺願,但其實經考證之下,兩者可能風馬毫不相及。
延伸閱讀[獨家] 小叮噹改名哆啦A夢的真相1》藤子遺願?計畫早自1995年就開始
延伸閱讀【深入調查】神奇法寶還是秘密道具?港版譯名由來弄清楚(前篇:1973-2001)
曾在港、台大熱、由香港開發的經典遊戲《叮噹大富翁》(現又稱:多啦A夢大富翁),當時更邀請電視版的配音員原裝聲演各個角色。改版後的遊戲角色介紹保留了叮噹年代的譯名。後來日本方面在 Wii 推出了同類的棋盤遊戲。(資料圖片)
哆啦A夢新聞庫